主办单位: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培训部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北京天元中和医药科技研究院
京ICP备09057878号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扁鹊脉学传承人齐向华:中医等了现代科技2000多年 有望迎来飞跃发展
添加人:admin 添加时间:2023年04月28日 阅读: 1313 次 来源:凤凰网健康
博鳌亚洲论坛健康产业国际论坛4月20日-21日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办。
论坛以“全球健康:产业发展与共享”为主题,聚焦生命健康产业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积极推动医药健康前沿科技发展和产业化。活动通过搭建政商产学研投的资源整合平台,邀请各国政要、国际组织及机构代表、专家学者、投资人参会,共创全球医药健康产业生态圈,共同凝聚产业智慧。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脑病学重点学科带头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扁鹊脉学传承人齐向华在接受凤凰网采访时表示,以AI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科技背景,非常符合中医的系统观、整体观,以及中医认识人类疾病的学术特点。“我经常说中医等了现代科技2000多年了。新科技背景下,中医势必会有大的提升,包括整个中西医的医学模式,都会有大的飞跃。”
此次论坛是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框架下专题论坛,由博鳌亚洲论坛、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组委会、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承办。凤凰网作为支持媒体全程报道。
如何理解现阶段中医药发展过程中的机遇与挑战?
齐向华:中医是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医学,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也就是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那么现阶段,整个大的科技环境在向Open AI、工业4.0等方向发展,这样的科技发展也具备整体观、系统观的属性,与中医药认识人类的学术特点不谋而合、殊途同归。
因此,我经常说这样一句话:中医等待现代科技背景已经等了2000多年了。在现代的、新的科技背景下,中医的发展一定会有大幅提升,包括整个中西医的医学模式,都会有大的飞跃。
你是非遗项目扁鹊脉学诊法的传承人,在传统中医文化传承创新的过程中,最难和最有收获感的分别是什么?
齐向华:我是山东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扁鹊脉学诊法的传承人。作为一种中医诊断学技术,脉学已经发展了2000多年。在2000多年的传承发展历程中,从理论体系到应用范围没有出现过什么大的变化。
传统的脉诊系统,它的信息描述是文学语言描述,比如形容美女,就用“羞花闭月”这样的形似和需要联想的词。它不像现代医学,会用三维、眼宽眼距、脸型等维度和数字去描述。我本人还有现代神经医学学科的学习基础,我就尝试用现代的神经生理学去破解、重构传统的脉诊系统,能把脉象中的信息更加明确化、清晰化,同时还有望为每一种信息显示出的生理、心理、病理状态的进一步挖掘奠定基础,形成“系统辨证脉学”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首先就是实践、传播需要悟性非常高的人才。只有这类人,才能很好地接受、学习我们这个体系。因此,在传承传播过程中速度就会比较慢,但是我们依然在大力传播。在这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基层医生,村医、乡医,他们对脉诊学的接受度更高。因此我们也顺势培养了几千名的乡村医生,都是当地的名医,用医术服务基层的百姓。(凤凰网健康)
论坛以“全球健康:产业发展与共享”为主题,聚焦生命健康产业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积极推动医药健康前沿科技发展和产业化。活动通过搭建政商产学研投的资源整合平台,邀请各国政要、国际组织及机构代表、专家学者、投资人参会,共创全球医药健康产业生态圈,共同凝聚产业智慧。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脑病学重点学科带头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扁鹊脉学传承人齐向华在接受凤凰网采访时表示,以AI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科技背景,非常符合中医的系统观、整体观,以及中医认识人类疾病的学术特点。“我经常说中医等了现代科技2000多年了。新科技背景下,中医势必会有大的提升,包括整个中西医的医学模式,都会有大的飞跃。”
此次论坛是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框架下专题论坛,由博鳌亚洲论坛、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组委会、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承办。凤凰网作为支持媒体全程报道。
如何理解现阶段中医药发展过程中的机遇与挑战?
齐向华:中医是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医学,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也就是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那么现阶段,整个大的科技环境在向Open AI、工业4.0等方向发展,这样的科技发展也具备整体观、系统观的属性,与中医药认识人类的学术特点不谋而合、殊途同归。
因此,我经常说这样一句话:中医等待现代科技背景已经等了2000多年了。在现代的、新的科技背景下,中医的发展一定会有大幅提升,包括整个中西医的医学模式,都会有大的飞跃。
你是非遗项目扁鹊脉学诊法的传承人,在传统中医文化传承创新的过程中,最难和最有收获感的分别是什么?
齐向华:我是山东省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扁鹊脉学诊法的传承人。作为一种中医诊断学技术,脉学已经发展了2000多年。在2000多年的传承发展历程中,从理论体系到应用范围没有出现过什么大的变化。
传统的脉诊系统,它的信息描述是文学语言描述,比如形容美女,就用“羞花闭月”这样的形似和需要联想的词。它不像现代医学,会用三维、眼宽眼距、脸型等维度和数字去描述。我本人还有现代神经医学学科的学习基础,我就尝试用现代的神经生理学去破解、重构传统的脉诊系统,能把脉象中的信息更加明确化、清晰化,同时还有望为每一种信息显示出的生理、心理、病理状态的进一步挖掘奠定基础,形成“系统辨证脉学”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首先就是实践、传播需要悟性非常高的人才。只有这类人,才能很好地接受、学习我们这个体系。因此,在传承传播过程中速度就会比较慢,但是我们依然在大力传播。在这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基层医生,村医、乡医,他们对脉诊学的接受度更高。因此我们也顺势培养了几千名的乡村医生,都是当地的名医,用医术服务基层的百姓。(凤凰网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