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关注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培训部官网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为传统中药方注入现代科技内涵
添加人:admin     添加时间:2021年12月03日     阅读: 989 次     来源:

    老百姓耳熟能详的速效救心丸、桂枝茯苓胶囊等经典中成药是怎样炼成的?基于“物质-药代-功效”的中药创新研发理论与关键技术及其应用项目为这些中成药研发开辟了有效路径,近日,该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为传统中药方注入现代科技内涵

  中医治病多依靠中药汤剂,几味或几十味中药材熬成一碗汤,到底是哪些成分起作用?它们怎么发挥治疗效果?有些中医大夫也答不上来,很多老百姓觉得中医药有点“玄”,这反映出传统中药复方一直面临的困境——作用机制说不清、道不明。


    “无论是开发中药新药,还是推动中药走向世界,都必须把关键作用机制和路径说清楚、讲明白,这需要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昌孝将药代动力学、代谢组学等现代科技方法引入中药研究,他领衔开展的“基于‘物质-药代-功效’的中药创新研发理论与关键技术及其应用”项目,近日荣获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把 “四气五味”“君臣佐使”说清楚、讲明白

    什么是“物质-药代-功效”?该项目团队成员、天津药物研究院研究员张铁军解释,“物质”指中药有效成分,“药代”指药物释放、传输、吸收、分布、代谢等体内过程,“功效”指药物发挥的生物效应。该项目以成分体内暴露及其动力学行为为纽带和关键环节,并关联中药化学物质组及其生物效应表达的复杂关联关系,构建中药创新研发的理论、模式和关键技术,将中药的传统功效、“四气五味”的复杂特性和中药方剂“君臣佐使”的配伍规律清晰地阐释出来,为解决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不清、体内过程不明等难题探出了新路。

    该项目团队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研究员许海玉运用“物质-药代-药效”模式研究元胡止痛片已有十余年之久。药物被口服后,怎样被吸收?怎样被代谢?哪些有效成分起关键作用?君药和佐使药应怎样配伍才能使疗效最持久?……这些问题都在研究中得到明确答案。

    “当中药复方的代谢规律、途径较为完整地呈现出来时,影响中药疗效的关键因素就非常明确了。”许海玉说,该科研团队承担完成了“元胡止痛片优质产品质量团体标准”,为保证中药产品的质量提供了规范性指导。

    “为传统中药复方赋予科技内涵,使之成为机制明确、质量稳定、疗效确切的中药产品,这是扩大中药影响力、推动中药国际化的必由之路。”作为我国药代动力学奠基人,刘昌孝认为,中医药中蕴含着无穷的宝藏。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他就在国际知名期刊《民族药理学杂志》上发文提出,以临床治疗学和药理学为基础,通过研究中药“四气五味”性质和中药复方“君臣佐使”的配伍规律来开发中药新药。

    本世纪初,刘昌孝应用系统生物学理论的代谢组学技术,打开了中药作用机制的“黑箱”,科学地阐释了中药的整体调节效应。之后,他又创新性地提出中药复方的药代动力学理论和方法,即针对中药配伍理论和多成分特点,研究中药的体内暴露及其动力学规律,以整合分析和评价中药的整体效果。
 
    随着代谢组学、中药药代动力学等技术的不断整合创新,“物质-药代-药效”三维研究体系逐渐成熟,并开始被广泛用于开发中药新药。我国第一个滴丸剂型中药新药——速效救心丸、进入《德国药品法典》的三七三醇皂苷以及桂枝茯苓胶囊、天舒胶囊、铁笛片等中成药都是经过该研究体系的开发而走向市场,成为老百姓耳熟能详的生活常备药。

41种中药新药100%实现产业转化

    一个中药方被开发成市场上流通的中药新药,要经历多少步骤?答案是成药性研究、临床前研究、临床评价、产业化转化、上市后临床价值的深入挖掘以及先进制造全过程研究等。
    “产业转化是最难的步骤,只有少数机制明确、疗效确切的中药能通过产业转化而走向市场。”该项目团队成员、天津药物研究院研究员许浚说,就是因为程序复杂,很多科研团队倾尽全力、耗费多年,仅能成功地开发出一两种中药新药。而刘昌孝院士团队开发出了41种中药新药,并全部实现产业转化。
    如此大体量、高质量的产出得益于强大的技术支撑,更得益于刘昌孝对中医药的深刻理解。

    “研发中药新药,要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刘昌孝说,中药的研究范式与化学药、植物药完全不同,化学药、植物药是从实验室到临床,而中药复方则复杂得多,它由多种中药配伍而成,来源于临床实践、应用于临床实践,因此,要成功研发出市场认可的中药新药,必须尊重“人用经验”,从疗效确切的经典复方中寻找研发思路,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将中药起效的原理阐释清楚,以此才能制造出质量可控、成分一致、疗效稳定的中成药。

    “做研究是为了服务社会需求,论文、奖项都是副产品。”在刘昌孝眼中,中医药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是人民群众切实需要的治病养生方法,开发中药新药是在做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

    事实上,刘昌孝院士团队的科研成果的确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他们研发出的中药新药涵盖了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等领域的23种常见疾病,满足了许多重大疾病的用药需求;近3年,其成果的直接经济效益为112.4亿元,累计销售额高达311.8亿元,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幸福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

加速中药国际化的步伐

    中药国际化之路还有多远?青蒿素作为中药单体被全世界赞誉,“三七三醇皂苷”作为中国首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提取物标准进入《德国药品法典》,但是更多中药复方因为机制研究不能与国际接轨而无法走向世界。
    “中药研发要坚持自主创新,也要建立能与国际对话的标准体系。”中药研发之路,刘昌孝走了30余年,他至今仍在吸纳、完善、创新中不断探索,遇到研究难题时,他还在不断尝试新方法,“物质-药代-功效”模式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在兼容并蓄中不断自我革新,努力为中药提供经得起国际市场考验的高质量证据。
    目前,刘昌孝院士的科研团队利用构建起的评价体系和技术平台,为全国近百家单位完成了中药新药的临床前研究和评价、国际化注册,并建立和制订了多个中药国际标准、国家标准以及新药指导原则,大大加速了中药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步伐。
    “在世界医学领域,中医药是唯一能与西医并存的医学,对于解决人类疾病的难题,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刘昌孝承担了中国工程院抗疫应急项目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国际合作基地建设项目,在他看来,当下全球抗疫的国际形势,为中医药走向世界创造了良好契机,要发挥中医药优势,为抗疫作贡献,尤其要深入挖掘沉淀了几千年的经典古方内涵。运用以“物质-药代-功效”为核心的现代科技手段将古方的作用机制解读清楚,让世界人民认识到中医药的价值、享受到中医药的福利,是刘昌孝一直努力的方向。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第001版)

本报记者 张梦雪

账号登录